目前,温州绝大多数街道社区的卫生都是由环卫站负责的,可海珠区滨江街的卫生却由一间隶属香港公司的保洁服务公司全权包揽,环卫站被撤销,由新成立的市容环卫监督检查所对保洁公司的工作进行监督。据介绍,这种“管扫分离”的新做法将在全市推广。
过去:保洁难做环卫工人难管
滨江街酝酿“管扫分离”是从2003年开始的。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魏景涛介绍说,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该街道的卫生工作一直存在两难:一是保洁难做,主要是当地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有随手往屋外扔垃圾的习惯,“有时刚扫干净地面,垃圾就从天而降。”二是环卫工人难管理,“他们普遍素质低,认为政府应该管他们的一切事情,有的甚至还要分房,达不到要求就闹罢工,给居民带来很多不便。”
该街道原环卫站站长霍女士也有类似的看法。她表示,那时工作的确很难做,“又要管工人,又要管收费,又要管投诉,根本就没那么多精力来做这些事。”
一变:撤环卫站设环卫监督所
随后,相关的改革工作启动。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撤销环卫站,设立街道市容环境卫生监督检查所。该所职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隶属街道办事处管理,并接受区市容环境卫生监督管理中心业务指导,主要负责街道辖区市容和环境卫生作业的监督检查,收缴卫生保洁服务费、垃圾清运费、垃圾处理费等工作。
该所所长黄怀德介绍说,对内街内巷的卫生,所里每天都会派出专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后,我们会记录在案,然后请保洁公司整改。另外,我们还设了专门的投诉热线,请居民投诉。收到投诉之后,我们再传真交给保洁公司,由他们跟进。”
二变:环卫工人变身公司员工
改革的重点之二,就是公开招标,请专业保洁公司来打扫卫生。2003年9月底,滨江街办事处与香港一家保洁公司的下属公司签订协议,约定由该公司来承包街道环卫保洁工作。该公司须按照市、区市容环卫杯竞赛专业检评标准进行环卫作业,行政街将实现12小时保洁,主干道达16小时。服务费用则由监督所按保洁公司服务质量支付。
经协调,该保洁公司答应接受部分有意向的原环卫站的工人进公司工作,结果约有五分之四的环卫工人加盟了这家公司。
成效:居民每月投诉不到10次
目前,滨江街的“管扫分离”已经实行了一年多,这种新模式带来的转变居民们都看在了眼里。在滨江街开档口的周女士介绍说,以前,她档口前面的路面垃圾、烟头等很多,“我打电话到环卫站投诉,等到天黑都没人来;现在不同了,一投诉就有人处理!”在滨江街已住了十多年的黄女士则表示:“现在比以前干净了很多,我们的物业都升值了!”
黄怀德介绍说,改革之初,监督所每月收到的投诉不下30起,可近几个月来,投诉都保持在10次以下,“由于工作做得好,居民交垃圾费的积极性也高了。以前这儿该交垃圾费的8000多户居民,肯积极交费的不到80%;现在这个比例上升到了85%以上。”(记者王俊) |